零碳園區指通過清潔能源、碳回收技術等手段,在一年周期內實現二氧化碳排放與抵消平衡的現代化產業園區。其核心目標是通過能源結構優化、能效提升和碳管理,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。2025年6月,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》,明確支持有條件地區建成一批零碳園區,標志著我國零碳園區建設進入規范化階段。
政策與標準
國家政策:
提出“單位能耗碳排放”指標,要求年綜合能源消費量20萬-100萬噸標準煤的園區碳排放≤0.2噸/噸標準煤,100萬噸以上園區≤0.3噸/噸標準煤,較全國園區平均水平(2.1噸/噸標準煤)下降90%。
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零碳園區納入碳達峰第二批試點,計劃建立一批示范項目。
地方實踐:
云南、江蘇等地通過“全綠電供給”“能碳管理平臺”等模式推進建設,如云南省級統籌15個零碳園區,實現綠電直連和碳足跡精準追溯。
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出“一分錢綠電獎勵”政策,激勵企業低碳轉型。
核心特征
1、系統性減排:整合能源生產、消費、產業運作等環節,實現從“孤立減排”到系統協同的轉變。
2、差異化路徑:工業區側重清潔能源替代,科技園區聚焦技術展示,物流園區優化低碳運輸。
3、創新驅動:推動可再生能源、儲能、碳捕捉等硬技術,以及碳核算、綠色金融等軟制度創新
技術路徑
能源結構:以“源網荷儲”一體化、綠電直連(如云南)替代化石能源。
數智化:利用碳管理平臺和工業仿真技術優化碳排放監測。
產業協同:發展“綠電+先進制造業”,如綠色鋁產業碳足跡認證。
安科瑞企業數字化能碳管理平臺方案

數據采集:實時采集企業和園區內的電、水、氣、熱等多種類能源數據,核算碳排放相關數據,實現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全面監測。
智能分析: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,深度挖掘采集數據,分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規律,識別節能潛力和碳減排潛力,為企業和園區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。
碳排放計量:基于ISO14064量化范圍一和范圍二碳排放,自動生成碳盤查清冊,為碳核查和碳資產管理提供支撐。
系統結構

平臺核心功能
1.“源網荷儲”運行監控

2.能碳報表

3.協調控制策略

4.功率預測

5.經濟調度

6.智能運維

除此以外,可以出具碳資產管理報告

通過構建智慧能源管理平臺,實時監測與數據整合,智能分析與優化調控,碳排放結算和碳資產管理,實現零碳園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