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3000多所高校,年用水量近9億噸,能耗相當于2000多萬噸標準煤,分別占全國公共機構總量的近7%和11%以上。隨著國家《“十四五"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規劃》明確提出:到2025年,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5%、人均綜合能耗下降6%、人均用水量下降6%、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下降7%——高校的“綠色轉型"已刻不容緩。
一、高校節能:壓力與挑戰并存
“硬指標"壓力: “十四五"規劃設定的能效提升目標,是高校要面對的剛性要求。這不僅僅是省錢,更是踐行社會責任、服務國家“雙碳"戰略的體現。
體量大,占比高: 高校作為人員密集、設施復雜的公共機構,其能耗和水耗總量巨大,節能潛力同樣可觀。
管理痛點:
“看不清": 能源消耗分布在哪里?高峰低谷何時出現?哪些區域、部門是“能耗大戶"?缺乏精細化數據支撐。
“管不細": 傳統的粗放管理模式,難以實現部門、院系甚至樓宇層級的用能總量控制和指標分解。
“控不住": 跑冒滴漏等能源浪費難以及時發現;空調、照明等設備過度使用缺乏有效手段。
“算不明": 節能效果如何量化?投入產出比如何評估?缺乏科學的衡量依據。
二、破局之道:智慧化能源管理是核心
面對挑戰,高校節能不能僅靠“人盯人"或簡單更換設備。構建一套覆蓋、感知、管理智能、決策科學的智慧能源管理體系,成為關鍵突破口。這套體系的核心價值在于:
構建“透明化"能源地圖:
通過物聯網技術,實現對校園內電、水、氣、熱等多種能源,以及變配電、照明、空調、水泵等用能設備的大范圍、實時監測。
讓管理者在“一張圖"上清晰掌握全校、各樓宇、各院系甚至具體房間的用能情況,能耗數據一目了然。
實現“精細化"用能管控:
基于實時數據,系統可進行用能分析、能效對標、定額管理。
支持將學校整體的節能目標科學分解到各個院系、部門或建筑單元,實現“總量控制、指標到戶"。
為管理者提供預警和提醒功能,促進各部門自覺調整用能行為,優化月度、年度用能計劃。
強化“主動式"安全保障與運維:
對能源基礎設施(如配電房)進行智能監控,及時發現安全隱患(如電氣火災風險、設備異常運行),提升校園能源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,保障師生安全與正常教學秩序。
實現設備運行狀態的遠程監控和故障預警,變“被動搶修"為“主動運維",提高設備使用壽命,降低運維成本。
賦能“科學化"節能決策:
通過長期的能源數據積累和分析(能源審計),識別能耗異常點和節能潛力點。
為學校管理層提供數據支撐,輔助決策:哪些區域、哪些類型的設備是節能改造?投入哪些節能技術或設備能獲得回報?節能目標的達成情況如何量化評估?
三、智慧平臺:價值不止于“省"
AcrelEMS-EDU校園智慧能源管理平臺,其價值遠不止于降低水電費賬單,更在于為高校帶來多重效益:
筑牢安全底線: 提升校園能源基礎設施安全水平,防范電氣火災等風險,保障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和校園穩定運行。
兌現節能目標: 通過數據驅動管理優化和設備智能化控制(如智能照明、空調優化策略),切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,達成國家設定的“硬指標"。
優化運營效率: 減少人工抄表、巡檢工作量,提升設備運維效率,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。
彰顯社會責任: 積極響應國家“雙碳"戰略,推動生態文明建設,樹立綠色、低碳、可持續的現代化高校形象,培養師生的節能環保意識。
結語:
高校節能降耗,是國家要求,更是時代使命。面對清晰的“十四五"目標和自身龐大的用能體量,智慧化能源管理已不再是“錦上添花",而是高校實現綠色低碳轉型、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的“必修課"。它如同校園的“能源智慧大腦",讓看不見的能耗變得清晰可管,讓節能目標從紙面落到實地,為師生創造一個安全、綠色、可持續的校園環境。